岳飛十五六歲時,北方的金人南侵,宋朝當權者腐敗無能,節節敗退,國家處在生死存亡的關頭。岳飛投軍抗遼。不久因父喪,退伍還鄉守孝。
1126年,金兵大舉入侵中原,岳飛再次投軍。臨行前,姚太夫人把岳飛叫到跟前,說:"現在國難當頭,你有什么打算?"
"到前線殺敵,精忠報國!"
姚太夫人聽了兒子的回答,十分滿意,"精忠報國"正是母親對兒子的希望。她決定把這四個字刺在兒子的背上,讓他永遠銘記在心。
岳飛解開上衣,露出瘦瘦的脊背,請母親下針。
姚太夫人問:"孩子,針刺是很痛的,你怕嗎?"
岳飛說:"母親,小小鋼針算不了什么,如果連針都怕,怎么去前線打仗!"
姚太夫人先在岳飛背上寫了字,然后用繡花針刺了起來。但“國”字沒有一點,象征國內無首。刺完之后,岳母又涂上醋墨。從此,"精忠報國"四個字就永不褪色地留在了岳飛的后背上。 母親的鼓舞激勵著岳飛。岳飛投軍后,很快因作戰勇敢升秉義郎。這時宋都開封被金軍圍困,岳飛隨副元帥宗澤前去救援,多次打敗金軍,受到宗澤的賞識,稱贊他“智勇才藝,古良將不能過”,后來成為著名的抗金英雄,受歷代人民所敬仰。
北宋末年,金兵入侵,京城開封失陷,徽、欽二帝被俘。岳飛在國難當頭之際,立志要恢復中原。岳母看到國家淪亡,心里十分悲憤,為教兒不忘靖康之恥,特在岳飛的背上用繡花針剌上“精忠報國”4個字。岳飛透過銅鏡看到背上“精忠報國”的“國”字少了一點,就問道:“娘親,您刺的‘精忠報國’4個字,孩兒終生不忘??刹恢畤稚倭艘稽c是何道理?”岳母拭淚答日:“這少一點,乃指國家沒有皇帝呀!我兒一定要救國救君,報仇雪恥呀!”
岳飛帶著母親的重托,率領善戰的岳家軍英勇殺敵,一直打到朱仙鎮,正準備“直搗黃龍府”時,誰知奸臣秦檜在荒淫昏庸的宋高宗趙構面前挑撥離間,接連詔旨十二道金牌,把岳飛召回京城,打入死囚牢內。
岳飛脫服受刑時,露出背上的“精忠報國”4字,大理寺正卿周三畏見后大為敬佩,只是對‘國’字少了一點不解。岳飛把事情的原委一說,周三畏不由嘆道:“這一點少得好啊!”他不忍心加害忠良,又懼怕秦檜的權勢,只得連夜掛印出走。
秦檜發現岳飛背上所刺“國”字少了一點后,賊眼一轉,計上心來,便對趙構說:“岳飛身為主帥,刺字中的‘國’字卻少了一點,說明他目無圣上,一心想迎接二帝還朝?!鼻貦u之言正好迎合了昏君趙構的意圖,遂以“莫須有”的罪名,將岳飛處死于大理寺風波亭。
岳飛的故事:
岳飛,字鵬舉,北宋崇寧二年二月十五日(公元一一0三年三月二十四日)生于相州湯陰縣永和鄉(今河南省湯陰縣程崗村)。紹興十年(1140年)夏,金人撕毀和約南侵,岳飛奮起抗戰,大破金兵于蔡州、陳州、潁州,鄭州、西京、蒿州、許州、孟州、衛州、懷州、郾城等地,并在順昌、郾城大捷中粉碎了金“拐子馬”、“鐵浮圖”不可戰勝的神話,朱仙鎮大捷,威振敵膽、金兀術嘆呼“撼山易、撼岳家軍難!”正當岳飛所向披摩,抗金取得節節勝利之際,宋高宗于紹興十年七月十七日連下十二道金牌,強令岳飛班師。
紹興十一年(1141年)四月二十四日,秦檜為剪除和談障礙,指使萬俟萵上章誣篾一貫主戰的岳飛“謀反”,收買王俊作假證,十月將岳飛父子和部將張憲關進杭州大理寺。紹興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九日(1142年1月28日),趙構秦檜以“莫須有”的謀反罪名,將岳飛父子和張憲誣害,岳飛寧死不屈,臨刑前揮筆寫下“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八個大字。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