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是中國歷史上的重要時期。春秋(前770—前476)歷史共294年。在這個時期,西周的分封制、貴族政權逐漸瓦解,社會出現新的變化。戰國(前475—前221)254年的歷史,是先秦地區性中央集權國家形成、相互兼并到全國統一的中央集權國家建立的過程。
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變化
1、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諸侯征伐不斷來,春秋時期先后出現五個霸主,戰國時期諸侯的割據戰爭更加激烈,只剩下戰國七雄。
2、經濟上,春秋時期,鐵制農具開始出現,井田制開始瓦解,土地私有制開始出現,封建地主和雇農的生產關系開始增多。
3、軍事上,諸侯國之間的戰爭促進了軍事的發展,各國都注重發展自己的軍隊,春秋戰國名將輩出,如吳國的孫武,秦國的白起,趙國的廉頗,趙奢等。
4、思想上,社會的急劇變革使社會上各種思想流派百家爭鳴,出現空前絕后的思想大爆炸局面。 道家、儒家、法家等,貢獻了影響道中國文化五千年的思想。
5、民族關系,東南的越族,南方的楚,西南的巴、蜀地,以及北方的犬戎等少數民族,都互相交往,出現了中華民族歷史上第一次民族大融合。
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變化的影響
春秋戰國時期,做為中國最后一個青銅器時代,由于鐵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廣,青銅器逐漸退出歷史舞臺,鐵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廣同時也標志著社會生產力的顯著提高。
中國的封建經濟得到了進一步發展,尤其北方成就更為突出。生產力的飛躍引起了生產關系的革命。春秋戰國時期,井田制(公田)逐漸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取代,并最終通過各國變法確立了下來。
一個重大的發展是種種計量方法的采用,諸如保持人口和稅賦的簿冊、莊稼收成的統計,等等。
春秋戰國時期,舊制度、舊統治秩序被破壞,新制度、新統治秩序在確立,新的階級力量在壯大。隱藏在這一過程中并構成這一社會變革的根源則是以鐵器為特征的生產力的革命。生產力的發展最終導致各國的變革運動和封建制度的確立,也導致思想文化的繁榮。
由于社會經濟、政治的變化,帶來了各諸侯國禮制觀念的更新。與統治階級密切相關的禮玉、飾玉也隨之發生變化,飾玉種類增多。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