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舉制的創立是封建選官制度的重大進步,它沖破了達官顯貴們閥壟斷國家政權的局面,起到了抑制門閥的作用。它擴大了官吏來源,大批門第不高的庶族地主階級知識分子,通過科舉考試參加了國家政權,擴大了封建統治的階級基礎。
科舉制度的創立意義
1、打破世家大族的特權壟斷;提高官員素質與行政效率;保證了政府行政人員的來源,擴大了統治基礎;促進了社會穩定;有利于社會公平公正;有利于重學風氣的形成。
2、對當時社會產生重要影響,如開放考試,吸收了不少寒士進入政權,有益于擴大和鞏固封建統治的政治基礎,改變了封建社會前期豪門士族把持朝政的局面;廣大庶族地主通過科舉入仕做官,給封建政權注入了生機與活力;
3、科舉制把讀書、考試和做官緊密聯系起來,從而提高了官員的文化素質。選拔官吏從此有了文化知識水平的客觀依據,有利于形成高素質的文官隊伍;讀書~考試~做官三者聯系,把權、位與學識結合起來,營造了中華民族尊師重教的傳統和刻苦勤奮讀書的氛圍;
科舉制度的創立促進了文學的繁榮,如唐以詩賦取士,促進了唐詩繁榮。
4、科舉取士把選拔人才權和任用官吏的權力,從地方豪門地主手中集中到中央政府手中,大大加強了中央集權,有利于政局的穩定。
科舉制度是中國及受中國影響的周邊國家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制度??婆e制的首創時間史學界存在爭議,有漢朝、隋朝、唐朝多種說法。部分歷史學家以隋朝有分科舉人與進士科為由認為科舉制開始于隋朝。
部分歷史學家考證證明科舉制開始于漢朝,證明漢朝不僅有分科舉人、按科舉人,漢朝還有考試進用,而且沒有可靠證據證明隋朝有進士科。部分歷史學家考證證明科舉制的本質是唐朝開始的允許自己報名參加(不必非得由公卿大臣或州郡長官特別推薦),以及考試黜落法,科舉制開始于唐朝。
什么原因促使了科舉制度的產生
1、朝廷急需打破固有選拔機制。從秦漢到魏晉南北朝,以分享為主的選拔方式,使得權力成為了豪門手中的工具,而牢牢把握朝中大權的豪門甚至已經威脅到了皇權,因此從南北朝時期開始,隨著士族門閥的衰落和庶族地主的興起,魏晉以來選官注重門第的九品中正制已無法繼續下去。
朝廷急需要打破固有的選拔機制,為朝中輸送新鮮血液,避免權力為少數人所把持。
2、讀書成本的迅速下降。隋唐以前,由于讀書成本較高,普通百姓根本負擔不起讀書的費用,因此讀書便成為了豪門和士族的特權,這也是造成朝廷選拔人才面較窄的重要原因。
隨著紙張的出現,讀書成本開始迅速下降,這使得知識不再為少數人所掌握,這使得朝廷擴大選拔范圍,從民間選拔人才成為了可能。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