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部分社科專家暢談十六屆三中全會精神學習體會
11月7日,我校召開部分社會科學專家學習貫徹十六屆三中全會精神座談會,校黨委宣傳部、人文社會科學學院、經濟管理學院的代表就學習《中共中央關于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結合當前經濟體制改革、教育體制改革形勢,暢談學習體會。黨委副書記胡長勝主持了座談會。
認真學習貫徹十六屆三中全會精神
黨委副書記、副教授 胡長勝
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是一次十分重要的會議。全會通過的《決定》對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各個方面作出了全面規劃和工作部署,是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歷史性決策,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供了體制保證。校黨委中心組于10月31日集中進行了學習,并對我校學習貫徹十六屆三中全會精神作出了安排和部署。當前,我們要按照校黨委的要求,認真學習貫徹好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精神。各級黨組織特別是各級領導干部一定要帶頭學習,緊密結合本單位的實際,扎實工作,努力開創各項工作新局面。要充分發揮專家的作用,從事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專家學者,一定要深入研究《決定》中的新觀點、新內容,并努力貫徹到課堂教學中去,同時要聯系湖南農業的實際、聯系湖南農業大學的實際對有關問題進行重點研究,撰寫高水平和高質量的研究報告和論文,供領導決策參考。
以人為本 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
黨委宣傳部部長、教授 彭希林
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了“以人為本”的重要思想,這是在人才強國戰略上的體制創新,將是未來中國經濟發展的又一動力之源。
《決定》中,多處提到關于“人”的問題,包括統籌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尊重群眾的首創精神,以及創新人才工作機制,建立和完善人才市場體系等,充分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思想。
全會提出以共同富裕為目標,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從分配制度上,為人才強國戰略提供保障。
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以及提高國民素質和分配制度改革的一系列思路,將極大地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
把十六屆三中全會精神
滲透到教學中去
經管學院黨總支書記、講師 田名成
十六屆三中全會的召開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我們學院的師生員工主要任務是從事經濟管理方面的教學、研究和學習,必須要認真學習原文,深刻領會精神實質;要認真組織專家進行研討,對有關問題進行專題研究,把一些新的提法、新的理論滲透到教學中去。
高度重視“三農”問題
人文學院副教授 張云英
十六屆三中全會通過的《決定》,把“三農”問題的解決提高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戰略高度。第一,把堅持以人為本,依法切實保護農民權益,作為解決“三農”問題的關鍵。第二,構建了具有戰略性和可操作性的解決“三農”問題,保護農民權益的政策框架。提出了要完善農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必須對包括農村土地制度、糧食流通體制、農村兌費體制,國家對農業、農民的支持與保護制度在內的農村經濟體制進行全面的綜合改革。
把學習十六屆三中全會精神落在實處
人文學院黨總支書記、副教授 劉明良
十六屆三中全會通過的《決定》是促進農村經濟社會的發展,解決“三農”問題的政策性、體制性保障。作為基層黨組織,應確保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在本單位得以全面貫徹落實。我們的工作部署是:一是組織全院師生認真學習三中全會《公報》和《決定》,深刻領會三中全會的主要精神;二是組織院內專家、學者研究三中全會《決定》,找出新理論、新觀點、新思路,力求出一批高質量的文章,為政府和學校決策提供參考;三是聘請專家為全院黨員和“兩課”教師作一次專題輔導,把握理解難點;四是根據三中全會的要求,提出明年的工作目標、內容和更加長遠的發展規劃。
推動社會信用體系建設
經管學院副院長、教授 章喜為
加快建立健全社會信用體系是建立現代市場體系的必要條件。當今社會信用缺失的表現在:一是交易主體缺乏誠信動力,社會貿易成本增加;二是企業債務加重,債務鏈已呈三角、多角之勢蔓延;三是企業趁企業改組改制之機逃避金融債務,致使金融債權損失嚴重,國資流失額巨大;市場中介機構受利益趨動,應有的公正性、權威性受到沖擊;此外存在地方保護主義。信用缺失的原因:道德意識淡薄,自律意識弱化,約束機制未形成。措施是:加強信用立法和制度建設,提供鋼性約束;把誠信工作當作系統工程來抓,打持久戰、制度戰、綜合戰;加強道德宣傳教育,提高全民道德意識;規范信用管理機構和中介服務機構的職業行為;多手段、多層次、多渠道的協同配合,推進信用體系的建設。
深化農村改革 充分調動農民的積極性
人文學院副教授 米正華
理順政府與農民關系的實質是保障農民的切身利益,調動農民的積極性,這是農業經濟發展的根本動力。在經濟利益關系上,要長期穩定并不斷完善家庭承包經營,保障農民自主經營權;“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保證國家糧食安全”;改革征地制度,“及時給予農民合理補償”;動員社會各方力量,建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放開糧食收購市場,對農民實行直接補貼,“切實保障種糧農民的利益”;“加大國家對農業的支持保護,增加各級財政對農業和農村的投入”;逐步降低農業稅率,切實減輕農民負擔。在政治利益關系上,要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大力精簡機構和人員;引導和管理勞動力市場,“形成城鄉勞動者平等就業的制度”;確保在城市有穩定職業和住所的農業人口“依法享有當地居民應有的權利”;引導農民建立體現自身利益的相關組織,疏通農民意志表達的渠道,提高農民的決策參與程度。在文化利益關系上,要加強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國家新增教育、衛生、文化等公共事業支出主要用于農村”;“建立健全農村勞動力的培訓機制”,保障農民受教育的權利,提高農民的文化素質和農業科技水平;“鞏固和完善以縣級政府管理為主的農村義務教育管理體制”;加建農村教育事業發展,為農村經濟發展提供文化支撐。
切實關心農民利益經管學院教授 龍 方
中共十六屆三中全會通過的《決定》中明確指出:“完善農產品市場體系,放開糧食收購市場,把通過流通環節的間接補貼改為對農民的直接補貼,切實保護種糧農民的利益?!边@說明我們黨非常重視農民利益,把農民利益提到了一個相當高的高度。由間接補貼改為對農民進行直接補貼,這是一項有利于充分調動農民積極性的政策,是一項有效于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政策,現在關鍵是如何有效地把這項政策落到實處,如何才能達到這一目的?一是要探討既科學又可行的補貼方式。二是要有專門的組織班子來實施補貼政策。三是補貼標準、補貼方式要法律化、規范化,對于挪用、克扣、截留補貼款的單位和當事人給予相當的行政處分甚至法律制裁??傊?,對農民進行直接補貼,是一項深得人心的好政策,一定要把它落到實處,讓農民切身感受到黨和政府的關懷。
為農村經濟發展培養更多的人才
人文學院副教授 劉新春
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新的中央領導集體十分重視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十六屆三中全會再次把“三農”問題提上了黨的工作的重要日程。
“三農”問題的解決,從根本上講,“一靠政策,二靠科技”。從具體途徑上看,必須走“減少農民”的特色之路。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就業,固然有一個改善就業環境的問題,但最主要和最為迫切的是農村勞動力的教育、培訓問題?!稕Q定》指出:“農村富余勞動力在城鄉之間雙向流動就業,是增加農民收入和推進城鎮化的重要途徑?!碧岢隽私⒔∪r村勞動力培訓機制的重大課題,應時切要,高屋建瓴。
我校是一所省屬重點院校,在多層次、多渠道開展人才培訓,重點培養一支高層次和高技能的農村、農業工作人才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十六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為我們在新時期開闊辦學視野、開拓辦學思路提供了指南。我們一定要認真解讀、抓住機遇、樸誠奮勉、再上臺階。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