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故事大義滅親
春秋時期,衛莊公有個兒子名叫州吁,因是莊公愛妾所生,格外受到莊公的寵愛,以致于養成目中無人、驕橫自大的個性。當時,衛國的石碏(què)大夫也有一個兒子,名叫石厚,經常與州吁在一起游玩。石碏屢次勸告兒子不要與州吁在一起,他始終不聽,依舊我行我素。
衛莊公死后,衛桓公(州吁之兄)即位。衛桓公十六年,州吁在石厚的幫助下殺兄奪位,石厚有功而被封為上大夫。本來二人以為會有享不盡的榮華富貴,不料,州吁卻因殺兄奪位的惡行導致眾叛親離、王位不穩。于是他與石厚商量對策。石厚說:“我父親石碏在任的時候,人人敬服他,我們請他來輔佐吧!”
于是,州吁派石厚帶著貴重的禮物去請已經告老還鄉的石碏上任。石碏早已知曉他倆合謀篡位之事,推托有病,堅決不肯入朝。州吁無可奈何,只得再命石厚去向石碏求取穩定王位的妙策。石碏對其殺兄奪位非常憤怒,便施用了一個計謀。他對兒子說:“只要周天子許可州吁當國君,其他人就一定會服從?!笔裾f:“就怕周天子不答應,請問誰能夠向周天子說情呢?”石碏就說:“陳桓(huán)公治國有方,又與周天子關系要好。你到陳國請求陳桓公出面幫助,一定會馬到成功?!?/p>
石碏暗中寫信給在陳國當大夫的好友,請求他協助自己為民除害。這為好友立即將詳情告訴了陳桓公。待做著美夢的州吁和石厚剛一到陳國,陳桓公就下令將他們逮捕,并當眾宣讀石碏的來信。州吁和石厚此時才知中了石碏的計,但為時已晚。(成語故事)
陳桓公下令將州吁和石厚關押起來,并派使者告訴了石碏。石碏和眾大夫商議決定馬上派人到陳國將兩人處死。有位大夫說:“州吁殺兄奪位,罪大惡極,我愿親手處死他。但石厚是您的兒子,并且只是從犯,應該從寬處理?!笔F卻說:“州吁干的壞事,大都是石厚謀劃的。你們不殺他,我親自去動手。不殺石厚,恐怕難安民心啊?!睅讉€家臣不愿看到年老的主人旅途勞頓,便代主人到陳國去,殺了石厚。
當時百姓贊揚說:“石碏為了國家大義而忍心殺死為非作歹的兒子,他是一個純正的人?!?/p>
這便是成語“大義滅親”典故的由來?!蹲髠鳌る[公四年》
成語故事大義滅親的故事
解釋:
指為了維護正義,對犯罪的親屬不徇私情。
春秋時期,衛國的州吁殺死哥哥衛桓公,自立為國君。
州吁驅使百姓去打仗,激起人民不滿。他擔心自己的王位不穩定,就與心腹臣石厚商量辦法。
石厚就去問的父親——衛國的大臣石碏(que),怎樣鞏固州吁的統治地位。石碏對兒子說:“諸侯即位,應得到周天子的許可,他的地位就能鞏固?!笔裾f:“州吁是殺死哥哥謀位的,要是周天子不許可,怎么辦?”石碏說:“陳桓公很受周天子的信任,陳衛又是友好鄰邦?!笔駴]等父親把話說完,搶著說:“你是說去請陳桓公幫忙?”石碏連連點頭。
州吁和石厚備了許多禮物,卻被陳桓公扣留了。原來,這是石碏的安排。 衛國派人去陳國,把州吁處死。衛國的大臣們為石厚是石碏的兒子,應該從寬。石碏就派自己的家臣到陳國去,把石厚殺了。史官認為石碏殺了兒子是“大義滅親”。
寓言故事大義滅親
春秋時期,有一個諸侯國衛國,當時的國君是衛桓公。衛桓公有一個弟弟叫州吁,他仗著自己的哥哥是國公,生活驕奢淫逸,為人霸道,最后被衛桓公撤了他的將軍一職,驅逐出國境。
十幾年后,州吁帶來他的一些黨羽潛回國內,刺死哥哥衛桓公,自立為國君。州吁當上國君后,不體恤百姓,反而驅使百姓去打仗,以鞏固自己的政權,激起人民不滿。州吁為此感到很害怕,畢竟他的王位來得不名正言順,萬一百姓不服他的統治,王位肯定不保。于是,州吁召來心腹臣石厚商量辦法。
石厚也是個大有來頭的人,他是衛靖伯的重孫子,父親石碏是衛國當時很有名望的大臣,很有才干。石厚就去問的父親,怎樣才能鞏固州吁的統治地位。
石碏對兒子說:“諸侯即位,只有得到周天子的許可,賢能被大家公認,他的地位就能鞏固啊?!?/p>
石厚發愁了:“可是州吁是殺死哥哥謀位的,要是周天子不許可,那怎么辦?”
石碏說:“陳桓公很受周天子的信任,陳、衛又是友好鄰邦……”
石厚沒等父親把話說完,就搶著說:“你是說去請陳桓公幫忙?”石碏點了點頭。
石厚以為得到了父親的高招,高高興興地回去向州吁獻策。于是州吁和石厚備了許多禮物,去陳國請求陳桓公的幫忙,沒想到卻被陳桓公扣留了。
原來,這是都是石碏的安排。石碏先把州吁和石厚騙到陳國,又暗中給陳桓公寫了一封密信,信上說:“衛國地偏國小,而老夫我也是耄耋之年,垂垂老矣,已經無能為力了,只好勞駕陳桓公您幫忙。這兩個人,實際上是刺殺我們國君的叛逆者,竟然還想當我們的國君,請求陳桓公主持公正?!?/p>
陳桓公扣留二人后,請衛國派人處置。衛國派人去陳國,把州吁處死了。但是衛國的大臣們認為石厚是石碏的兒子,念在石碏的份上,應該從寬。石碏于是派自己的家臣到陳國去,把石厚殺了,然后迎立桓公的弟弟公子晉為國君。
后來《春秋》稱贊石碏說:“石碏純臣也,惡州吁而厚與焉,大義滅親,其是之謂乎?”認為石碏為了國家的利益殺死自己的兒子是大義滅親。
小故事大道理:為了維護正義,對犯罪的親屬不循私情,使受到應得的懲罰。
民間故事知府金哥大義滅親
南宋年間,奸臣誤國,朝中忠良屢遭暗算。工部尚書范大人和兵部侍郎孫大人見此情景,就商議結成親家,這樣即使長輩有何不測,兒女們也好相互有個照應。范大人家有一兒一女,姐姐叫玉妹,弟弟叫金哥。孫大人家只有一個獨生女兒,名喚珠兒。于是決定將珠兒許配給金哥,雙方互換信物,作為憑證。
還沒來得及給兒女辦婚事,禍事就來了。孫大人被派往前線御敵,生死不明。范大人又遭奸臣誣陷,皇上下令將其滿門抄斬,只有玉妹和金哥逃了出來。
玉妹和金哥歷盡艱辛,這天逃到湖州地界,怎知突降大雨,姐弟倆慌亂之中鉆進一戶人家的后花園避雨。這家主人劉老員外原來也在朝為官,因奸臣當道,就辭官還鄉了。老員外出門辦事遇雨,抄近路回來,由仆人劉安攙扶著進了花園,看見涼亭中避雨的玉妹和金哥不像農家子弟,便想問個明白,就命人把他們帶進前廳細問。
玉妹看劉員外不像奸猾之人,便把身世說了出來。老員外聞聽大驚:“原來你們是范大人的兒女呀!老夫當年與令尊同朝為官,今天遇上你們姐弟,也算有緣。如今你們無依無靠,若不嫌棄,就在這兒住下吧?!庇衩昧髦鴾I,拉弟弟一起給劉員外磕頭:“老伯不棄,小女子愿為奴婢服侍老爺太太,只求老爺能讓我弟弟讀書?!崩蠁T外說:“哪里,哪里,我豈能把侄女當奴婢使喚?侄兒讀書一事,我會妥善安排,你就放心吧。我家有一犬子,不如讓金哥和他一起念書?!?/p>
玉妹和金哥在劉老員外家住了下來。玉妹很懂事,處處謹慎細心,從不擺小姐架子。劉老員外夫婦看在眼里,喜在心上,便有意讓玉妹和他們的兒子繼祖成婚,這樣,貪玩成性、不思進取的繼祖就有了約束和規勸他的人。
玉妹寄人籬下,想到弟弟的前途,就答應了劉老員外夫婦。就這樣,繼祖和玉妹成了婚。繼祖雖然不學無術,卻是一表人才,待玉妹也不錯,小夫妻恩恩愛愛,日子過得倒也甜蜜。
轉過年來,劉老員外突然身患重病,眼看不行了,就把繼祖、玉妹和金哥叫到床前,他對玉妹說:“知子莫如父。我早知繼祖不成器,但蒼天有眼,送你這個賢惠兒媳給我,今后你要多管束他,免得他惹是生非?!闭f完就咽了氣。玉妹牢記公爹的話,時常規勸繼祖,生怕自己辜負了公爹的臨終囑托。
數年后,金哥長大成人,學業已成,為防奸臣,改名劉華。他中舉之后,又考中進士,任湖州知府。金哥少年得志,一家人都很高興。
金哥勤政愛民,很得百姓擁戴。他打聽到岳父孫大人戰死沙場,孫府又被抄家,珠兒是兇多吉少。金哥思念珠兒,雖有許多名門閨秀想與他結親,但都被他拒絕了。
這天,一個丫環擊鼓鳴冤,狀告湖州紈绔子弟張一梅誘奸毒殺了她家小姐。金哥親自勘察現場,詳細詢問案情。這個丫環是臨安人,名叫書簽。七年前,她被賣到福建泉州,給一家姓卞的小姐當丫環。卞小姐心地善良,待書簽親如姐妹。這年清明節,主仆二人去郊外踏青,卞小姐丟失了羅帕,被一青年男子拾到,前來送還,二人一見鐘情。后來卞小姐身懷有孕,那男子卻音信全無。卞小姐父親早亡,跟著母親度日,其母知道女兒有了身孕,怕她哥嫂知道不肯輕饒,便叫女兒去找那個男子。那男子曾說過自己是湖州人,名叫張一梅,到泉州來訪友,這才跟卞小姐相識。卞小姐由書簽陪同到了湖州,找了很多天,竟在鳥市碰到了張一梅。張一梅說他已有妻室,便給卞小姐安排了一個住處,當晚一同住下了。次日一早,書簽到卞小姐房中一看,只見卞小姐七竅流血死在床上,張一梅已不知去向。
金哥問完,對書簽說:“難得你對主人一片忠心。如今小姐已死,你無依無靠,就暫時在府衙住下吧,所有花銷都由本府供給?!睍炦殿^說:“謝大人,但愿小姐沉冤早日昭雪?!?/p>
金哥差人四處查詢兇犯蹤跡,從房主那兒得知,昨日黃昏時,有一外地人付一兩銀子,只說租用一月房屋。房主因那小屋處地偏僻,閑置無用,樂得白賺銀兩,鑰匙一交,也沒細問。房主所講的那租房之人,無論年齡和相貌,均與書簽所說的張一梅相差甚遠。金哥又差人去鳥市查訪,偌大鳥市卻無一人知情。再問書簽,她也說不出什么人可以作證。
這天,金哥帶上隨從去驛館,想從書簽那里再問出點線索。書簽正捧著一個物件呆呆地出神,見有人進來,急忙藏起來。金哥不覺生疑,問:“你方才藏的何物?能讓我看看嗎?”書簽只好拿出來,雙手獻上。金哥雙眉一挑:“你這東西從哪里來的?”書簽說:“祖上傳的?!苯鸶缯f:“這小玩意挺好,我以千金買下如何?”書簽直搖頭。金哥又說:“這小玩意兒,白銀十兩已是高價,為什么千金還不賣?”書簽說:“不瞞老爺,這是小女夫家下聘之物,如今夫婿無處可尋,今生只能以此物相伴了。所以無論如何也不能賣?!?/p>
聽了書簽的話,金哥讓下人退下,又問:“你實話實說,你是誰家的女兒?”書簽只說姓柳。金哥曉得,她不敢講出實情,又說:“我有一物,換你這玩意兒如何?”說著便掏出一把檀香扇來。書簽一看驚得目瞪口呆,這扇原是她與金哥訂婚時,她送給金哥的信物。而書簽剛才藏的,正是范家給她的信物——玉蝴蝶,書簽就是孫大人的女兒珠兒。金哥和珠兒分別多年,如今相遇在湖州,根本沒想到能在此相遇。金哥說:“我是金哥呀!”書簽仔細看看金哥,“哇”的一聲大哭起來,哭了好一陣,才向金哥說了前情:“抄家時,我把玉蝴蝶藏于發髻之中,后來我被朝中的卞大人收留,讓我陪伴他的女兒。不久,卞大人死在任上,卞家舉家遷回原籍泉州。書簽這名字是卞小姐對我的戲稱,時間久了,再沒人叫我珠兒了?!?/p>
金哥回到家,把和珠兒巧遇的事告訴了姐姐。玉妹聽說找到了弟媳,十分高興,便把珠兒請到家中慶賀團聚。席間,珠兒一見姐夫劉繼祖,幾乎暈了過去,原來劉繼祖就是殺害卞小姐的真兇張一梅!
第二天,珠兒把這事告訴了金哥。金哥萬萬想不到,這殺人兇手竟會是自己的姐夫,頓時心中翻江倒海,難以平靜。按王法,殺人就該償命,可這如何對得起劉老員外,如何對得起自己的姐姐?但卞小姐的冤仇何時昭雪,珠兒的義憤何時能平?自己身為朝廷命官,豈能徇私枉法?金哥思來想去,沒有兩全之計,便去找姐姐,想說明實情,看姐姐如何反應。見到姐姐,金哥“撲通”跪下。玉妹忙把弟弟攙起,問他這是為何。金哥把劉繼祖的罪行訴說一遍,嘆道:“按王法,姐夫犯的是死罪呀!”玉妹聽罷,肝腸寸斷,流著淚對金哥說:“既然珠兒認出是他,想是不會冤枉他的。如今國難當頭,江山可危,弟弟身為忠良之后,又是朝廷命官,且不可因親情而忘大義,理應秉公執法,查實證據,該怎么辦就怎么辦吧!只是劉家只此一男,公爹臨終把他托付給我,誰想他闖下如此大禍。如今他犯下死罪,殺了他,最令姐姐傷心的是對不住九泉下的公爹呀!”說著又是痛哭不止。金哥沒想到姐姐如此深明大義,既為姐姐傷心,也被姐姐感動。
金哥派人查證落實,把所有的證據都拿到手了。他還聽說劉繼祖小腹上有顆指頭肚大的黑痣,也設法進行了驗證。在人證物證面前,劉繼祖無法抵賴,只得招供。
原來,劉繼祖在泉州巧遇卞小姐,便被卞小姐那如花似玉的容貌迷住了,千方百計將其勾引到手,但歸期將至,只好忍痛割愛。若在往日,他會索性把卞小姐領回去,跟范玉妹生場氣也不在乎。然而今非昔比,小舅子當了知府,他也懼怕幾分。好在卞小姐并不知他究竟是什么人,最后一走了之,倒也白賺一場風流。他做夢也沒想到,一場風流便種下孽根,卞小姐從泉州到湖州,到底找到了他。他沒有辦法,只好告訴卞小姐自己已有妻室,想給她一點銀兩,讓她回去,彼此相安。偏偏卞小姐很重名節,寧肯充妾作小,也不回去。劉繼祖無奈,就起了壞心,尋一個異鄉人,求他給租一偏僻小屋,自己懷揣毒藥來會卞小姐。他騙卞小姐是打胎藥,之后明媒正娶。卞小姐信以為真,就喝下了劉繼祖給她的毒藥。劉繼祖又以要出大汗為借口,給她蒙上兩床厚被。卞小姐掙扎了一陣,就斷了氣。他連夜離開小屋,心想,卞小姐死無對證,丫環就算報了官,哪里也抓不到“張一梅”。
劉繼祖畫完供,對金哥說:“盼大人看在我死去的爹爹和你姐姐的分上,從寬發落?!苯鸶缯f:“你放心,既已招供,我不施刑杖?!弊詈筮€是判了劉繼祖死刑。處斬之前,金哥日日好酒好飯,供劉繼祖享用,并表示自己永不改劉姓,愿當劉老伯的兒子,將來生下兒子,仍襲劉家香火。
哲理故事搶軍帽,大義滅親及其他
提起1983年的嚴打,除了被打擊人的親屬,大概別人快忘記了。畢竟過去了快三十年,早已星移斗轉、物是人非。當年搶頂帽子就興許斃了,如今搶個樓盤、搶座礦山也是波瀾不驚。
那年,我正在東北一個地方的刑警隊當個小頭目,碰上全國嚴打,沒日沒夜的忙??词厮幌伦訚M了,惡勢力不敢抬頭,社會清靜了許多。犯人里有個年輕小伙,清秀的面孔,一副學生模樣。其實他就是中途輟學的,在家缺少管教,跟著街頭的混混們亂跑。一次幾個人合伙搶軍帽,他跑得慢,抓了進來。進來了還是一副漫不經心的樣子,見人就問哪天放回家,媽媽等得急死了。他不知道共和國正在嚴打,不知道搶了一頂帽子就是毀我長城,不知道嚴打辦主任執意要處決他,只是辦案的法官還堅持頂著。一個陰冷的早晨,我隨行刑隊去了法場。那次斃了38個,多是雞鳴狗盜之徒。我沒有見到他,聽說躲過了這一劫。我知道,運動過了他的命就保住了,不過是個孩子,不過一頂帽子。
這段說的不是我,是一位舊時同窗的口述。他后來升至某市公安局長,辦案無數。這兩年不時傳來嚴打的聲音,他又想起了那孩子。自然,此嚴打非彼嚴打,但當年運動的滋味又泛了上來。
跟運動連在一起的,有一個詞兒叫大義滅親。中國傳統文化提倡大義滅親,看舊戲《赤桑鎮》,包公鐵面無私,斬了為非作歹的親侄兒包勉,任老嫂求情、斥責都不動搖。后來在連綿不絕的運動中,大義滅親被磨成了一把刀,為了陰謀、私利或虛幻的信念和理想,把親情與人性一齊斬了。眼下《刑事訴訟法》正修訂,有專家說以后都親親相隱,流傳了千百年的大義滅親終被拋棄。細看條文,卻只是在一般刑案庭審時,免除了直系親屬當庭作證的義務,沒說別的。讓兒子當庭指著鼻子揭發老爸罪行累累,確實太過殘忍,已為現代司法所不容;但急不可耐地痛斥大義滅親,未免為時過早。弟弟打工掙錢供哥哥上大學,一時貪念偷竊了室友4萬元。警察設下圈套,動員哥哥打電話騙來弟弟,抓捕了他。前些年這個真實的故事讓每個人聽了心痛,區區4萬元的案子就毀了兄弟情。但是這故事還有續集。弟弟獲得輕判和減刑,出監后努力上進入了學;他不但諒解了哥哥,而且說:如果沒有那次歸案,自己將一輩子亡命奔逃。大義看似害了他,實則給了他新生。
社會公義需要全體公民來守衛,這是義不容辭的責任。私情私利當然要保護,但是當社會公義為此而避讓或受損時,我們自應懷有謝意和敬畏。罪惡可以在私情襟下躲藏一時,但必有見光之日;大義不言滅親,但大義必須維護,那是社會大廈的支撐。
公民群起守衛社會公義,被一些人譏為民意審判或輿論審判,實則天大的好事。司法自應獨立,但不能對洶涌的民意置若罔聞。西方一些國家為什么設了陪審團,對某些刑案由一群毫無法律知識的烏合之眾決定罪或非罪?他們的思路是:對案情的基本判斷,最需要的恰恰不是極為理性的冷峻,而是一般人的常識感覺,因為后者更有可能貼近案情的實質。法治去除了精英化,才能走向民主。
朱仝因為李逵劈死小衙內,一直要跟那黑廝拼個你死我活;惡徒李昌奎倒提雙腳摔死幼童,我們的法官卻選擇了慈悲為懷。他們拿著那根法律的準繩量過來、量過去,真不如把繩子交給朱仝裁一回。
有些法官不知怎么,總和百姓擰著勁兒;好像鉆進法律太深,出不來了。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