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故事當局者迷
唐朝的元澹,字行沖,是一個很有學問的人。他曾撰寫《魏典》三十篇,受到當時學者的推崇。
有一次,大臣魏光上書唐玄宗,要求把唐初名相魏征整理修訂過的《類禮》(即《禮記》)列為經書,也就是作為儒家的經典著作。玄宗當即同意,并命元澹等仔細校閱一下,再加上注解,以便行用。
元澹就和國子博士范行恭、四門助教施敬本等一起整理,編成五十篇,加上注解后呈送唐玄宗。不料,右丞相張說對此提出不同看法。他說,現在的《禮記》是西漢戴圣編撰過的本子,使用到現在近千年。更何況,東漢的鄭玄也已加了注解,已經成為經書。如今要用魏征的新本子,還加上注解,恐怕不妥當。唐玄宗同意了他的意見。玄宗覺得他說得也有道理,便改變了主意。但是元澹對這樣的做法很不滿,就寫了一篇文章表明自己的觀點,并進行辯解,文章的題目叫《釋疑》,用的是客人和主人對話的形式。先是客人提出問題:《禮記》這部經典,西漢戴圣編撰、東漢鄭玄加了注的本子,和魏征加工整理的本子,究竟哪個好?
主人回答說:戴圣編撰的《禮記》本子行用于漢末,以后經過許多人修訂、注釋,這當中互相矛盾的地方不少,魏征正是嫌它冗長繁雜,所以重加整理,去粗取精。誰想到那些死守章句、墨守成規的人竟會反對!
客人聽后點點頭,說:“當局稱迷,傍觀見審?!本褪钦f好比下棋一樣,下的人倒看不清楚,而旁觀者卻看得很清楚。
后來,人們從此故事中引申出“當局者迷”的成語?!爱斁终呙浴背:汀芭杂^者清”連在一起使用。
——《新唐書·元行沖傳》
【求解驛站】原指下棋的人往往容易迷惑不清,看不出事態發展的方向?,F在用來比喻當事人往往因為對利害得失考慮得太多,看問題反而糊涂。當局者,原指正在下棋的人,后指當事人。
【活學活用】在這個世界上,“~,旁觀者清”的事情是很多的。
【妙語點撥】元澹的意見無疑是正確的。這件事告訴我們,做事要多聽聽旁人的意見,不要“當局者迷”,總以為自己是正確的。有道是“不知廬山真面目,只緣生在此山中?!鄙钪谐3龅娇床婚_的事情,或者是難題,其實,很多時候困擾我們的并非問題本身,而是我們自身的執念把自己逼進死胡同。這時,不妨先冷靜下來,換個角度去思考,或者想象這件事情如果發生在別人身上你會怎么做,實在不行索性請個“旁觀者”幫你出謀劃策,看到本質的原因,進而走出困境。
【成語接龍】當局者迷→迷途知返→返樸歸真→真假難辨→辨色鑒毛→毛手毛腳→腳踏實地
成語故事按兵不動成語故事
【拼音】àn bīng bù dòng
【典故】偃然按兵不動?!?a href="http://www.shangguwu.com/lilun/443154.html" target="_blank" class="keywordlink">荀子·王制》趙簡子按兵而不動?!秴问洗呵铩な丫[》
【釋義】按:止住。使軍隊暫不行動?,F也比喻暫不開展工作。時機不成熟的時候貿然行動是要付出代價的。
【用法】作謂語、定語;多指接到任務后不肯做
【結構】兼語式
【近義詞】以逸待勞、裹足不前
【相反詞】雷厲風行、聞風而動
【同韻詞】誑時惑眾、興戎動眾、省吃細用、言必有中、一心兩用、厚棟任重、恩威并重、行師動眾、調詞架訟、欺世惑眾、......
【邂逅語】下象棋不走卒
【年代】古代
【燈謎】休戰
【造句】在探清敵人的虛實之前,我軍還是先按兵不動。
【故事】:
春秋末期,諸侯爭霸,弱肉強食,位于晉國東部的一個弱小國家——衛國,長期以來受著強大晉國的壓迫,苦不堪言。這個時候衛國的國君——衛靈公,毅然投靠了與晉國同樣強大的齊國,締約結盟。這種做法令當時晉國的執政卿趙鞅十分惱怒,集結大軍準備討伐衛國,大軍出發前,趙鞅先派大夫史默出使衛國,暗中調查衛國內部的情況,并約好在一個月后回來報告,可是,一個月,兩個月很快過去了,史默仍舊沒有消息,趙鞅不知道究竟出了什么意外情況,晉國內部也開始議論紛紛,史默已經被衛國殺害,不可能再回來了。況且衛國只不過是一個弱小的國家,不如干脆出兵,一舉擊破,趙鞅否定了這種說法,他認為衛國之所以敢背叛晉國投靠齊國,一定已經做好了十分充分的準備,貿然進攻,會使晉國損失巨大,所以在史默控聽消息回來之前,決不能草率采取行動。就這樣等了半年之久,史默終于回來了。趙鞅問他:“為什么耽擱這么長的時間呢。史默答道,經過六個月的觀察,衛靈公很有才干,國內賢臣很多,人民擁戴,舉國上下團結一心。如果我們要依靠武力使衛國屈服,是要付出巨大的代價的。經過這半年來,還是尋找不到衛國的弱點,所以我只好回來了。趙鞅聽后,同意史默的看法,暫時打消了攻打衛國的念頭,按兵不動,等待時機。
成語故事藍田生玉成語故事
這個成語來源于《三國志.吳書.諸葛烙傳》,恪少有才名,發藻岐嶷,辯論應機,莫與為對。權見而奇之,謂瑾曰:“藍田生玉,真不虛也?!?/p>
三國時,東吳大將軍諸葛瑾,字子瑜。他有個兒子叫諸葛恪(ke),從小聰明伶俐,口才極好,善于言辭,孫權對這孩子很寵愛。
有一次,孫權在朝廷設宴,六歲的諸葛恪隨父參加。諸葛瑾的臉長得特別長,孫權想開他的玩笑,乘著酒興,命人牽來一頭毛驢,在驢的長臉上寫了“諸葛子瑜”四個字,借以譏諷諸葛瑾臉長似驢。眾人見了,捧腹大笑,諸葛瑾也感到很尷尬。諸葛恪見了,走到孫權席前,跪請添寫二字。孫權命人將筆拿來給他。諸葛恪在“諸葛子瑜”四字后面添寫了“之驢”二字,這樣就成了“諸葛子瑜之驢”。滿座大臣見了無不驚訝嘆服,孫權見諸葛恪如此機敏,十分高興,當場把毛驢賞賜給他。
又有一次,孫權問諸葛?。骸澳愀赣H和你叔父諸葛亮相比,到底是誰高明?”諸葛恪答道:“我父親高明?!?/p>
孫權要他說出因由,他不假思索地說:“我父親懂得事奉明主,而我叔父卻不懂得這個道理,當然是我父親高明?!?/p>
孫權對諸葛瑾說道:“人們都說藍田生美玉,名門生賢良,真是名不虛傳呀!
成語故事大筆如椽成語故事
出處《晉書·王助傳》殉(xun)夢人以大筆如椽與之,既覺,語人曰:“此當有大手筆事?!倍矶郾?,哀冊說議皆淘所草。釋義用來贊譽寫作才能極高,并用來稱頌著名的作家和作品、故事東晉的文士王玖從小才思敏捷,膽量很大,散文和詩賦都寫得很好,二十歲時便被大司馬桓溫聘為主簿。有一次,桓溫為了試王殉的膽量,在大司馬府聚會議事的時候,故意騎一匹馬,從后堂直沖大廳。幕僚們都嚇得驚慌失指,四處躲避,唯有王殉鎮定自若,端坐不動?;笢馗袊@他說:“面對奔馬而能穩坐的,將來一定是個黑頭公的人!”桓溫為了試王殉的才學,趁幕僚們在議事的時候,派人偷偷取走了王殉準備發言的文稿。王殉發言時,他口若懸河,滔滔不絕?;笢啬贸鏊奈母鍖φ?,發現他說的內容與文稿上的相同,但文字沒有一句相同,不由對他十分欽佩。
一天晚上,王殉做了一個夢,夢中有人將一支像椽(chuan)子那樣的大筆送給他。醒來后,他對家里人說:“我夢見有人送我如同椽子那樣的大筆,看來有大手筆的事情要我做了?!蓖跹车念A言馬上成為事實。就在這天上午,晉孝武帝突然死去,由于王殉文筆出眾,朝廷要發出的哀策、訃告和孝武帝的溢議等,全交給他起草。這種殊榮是歷史上少見的。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