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階段,我國的糧食產需基本平衡,糧食庫存也相對充裕。但是,隨著我國城鎮化進程的加快,耕地面積逐年減少,土壤質量不斷下降,水土流失和環境污染日趨嚴重,我國糧食安全面臨的挑戰更加嚴峻。
一是耕地在減少。我國正處于工業化中后期和城鎮化快速發展時期,經濟建設不可避免地要占用耕地。一些地方,受土地財政的激勵,長期低價征用農民土地,濫占耕地。據《2013中國國土資源公報》,2012年,全國因建設占用、災毀、生態退耕等原因減少耕地面積40萬公頃,通過土地整治、農業結構調整等增加耕地面積32萬公頃,年內凈減少耕地面積8萬公頃。
二是土質在下降。在我國,中低產田占70%以上。近些年來,由于長期的掠奪性經營和重用輕養,土壤有機質得不到應有的補充,土壤理化性狀態變差,退化問題日趨嚴重。此外,在耕地占補平衡過程中,一些地方把工作重點放在耕地數量平衡上,對質量問題沒有足夠重視。許多城市、村鎮及交通沿線大量優質耕地被占用,補充耕地的質量遠低于被占用耕地,造成耕地總體質量下降。而且,新補充的耕地往往位置偏遠、水土不匹配、自然條件較差。據全國第二次土壤普查資料統計顯示,土壤無障礙因素的耕地只占耕地總面積的15.3%,土壤有機質低于0.6%的耕地占10.6%,耕地總面積的59%缺磷、23%缺鉀、14%鉀磷俱缺;耕層淺的占26%,土壤板結的占12%。另據2013年全國耕地質量監測結果顯示,在東北黑土區,耕地土壤有機質含量大幅下降,每公斤平均含量26.7克,與30年前相比降幅達31%,黑土層已由開墾初期的80厘米至100厘米下降到20厘米至30厘米,很多地方已露出黃土。同時,南方土壤酸化、華北耕層變淺、西北耕地鹽漬化等土壤退化問題日益突出。以鹽漬化為例。我國20%的國土面積存在不同程度的鹽漬化或次生鹽漬化,主要是因為不合理灌溉使地下水位上升而造成的。隨著含水層的進一步升高,水開始通過所剩下的幾分米土壤蒸發從而使礦物和鹽分濃集在地面附近,土壤物化性能變壞,從而妨害作物的生長。
三是土壤污染加重。由于工業排放的“三廢”,也由于農業的濫施農藥,尤其是高殘留有機氯農藥,我國的土地污染日趨嚴重。一些地方在工業化過程中,沒有有效地處理廢棄物,排放不達標,對農業資源造成極其不利影響。我國已經有1.5億畝耕地受到污染,中重度污染耕地約有5000萬畝。2014年4月發布的《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公報》稱,“部分地區土壤污染較重,耕地土壤環境質量堪憂,工礦業廢棄地土壤環境問題突出”。從點位監測看,全國土壤總的超標率達到16.1%,總體不容樂觀;其中耕地土壤的超標率高達19.4%,土壤環境質量堪憂。據有關資料,我國受重金屬污染的耕地就有2000萬公頃,即使采取土壤修復成本最低的修復方法,只處理表層污染土壤,每公頃的修復成本也將達到30萬元,耕地修復所需資金總額將高達6萬億元。
四是水土流失嚴重。我國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水土流失面積已占國土總面積的38%。我國每年因水土流失造成土壤流失達50億噸,這相當于從全國耕地上流失了3厘米厚的肥沃表土。同時流失的氮、磷、鉀等養分相當于4000萬噸標準的化肥,每年流失的養分總量超過我國每年施用化肥的總量。水土流失導致地表大量的肥沃土壤流失,土層變薄,土壤肥力不斷下降,土地石化和沙礫化,土地資源受到破壞,耕地面積逐年減少。近50多年來,中國因水土流失毀掉的耕地達4005萬畝,平均每年毀掉耕地75萬畝。
五是自然災害頻發。我國是一個自然災害多發的國家,每年受災面積都要占到農作物種植面積的1/3左右,旱災是影響我國糧食生產的首要災害。盡管我國農業防災抗災減災能力不斷提高,但是糧食生產靠天吃飯的總體格局沒有改變。據《中國水旱災害公報》(2013),2013年全國農作物受災面積11777.53 千公頃,其中因旱受災面積11219.93 千公頃;糧食因災減產282.08 億公斤,其中因旱糧食損失206.36 億公斤。1950—2013年,全國洪澇災情受災面積9384.68千公頃,其中成災面積5437.90千公頃;全國干旱災情受災面積21124.83千公頃,成災面積9429.82千公頃。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